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发展中的中国兔业

2025-01-10 06:05:02 | 作者:b体育

  年欧洲考察团中法学术交流会材料,较全面介绍了中国兔业的基本情况,共分五个部分:中国兔业之现状、中国兔业发展之绩、中国兔业发展之因、中国兔业发展之困、中国兔业发展之趋势。不仅对于欧洲界内人士了解中国兔业,对于国内同行亦有裨益。

  中国养兔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作为庭院养殖,发展速度前期非常缓慢。直到1957年和1959年,中国兔肉和兔毛产品相继出口,拉开了家兔商品生产的序幕,但作为副业生产,产量有限。到1978年兔肉产量年仅5.3×104t,1990年,产量不足10×104t,但此后发展迅速(见图1)。也就是说,1990年之后,中国兔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中国养兔从庭院起步,由自养自用型发展为家庭副业型。因此起初的规模比较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100只基础母兔的兔场属于较大规模,千只以上规模的兔场并不多见。到了九十年代之后,规模迅速扩大,万只兔场涌现。但是,真正大批规模型兔场的建设主要发生在本世纪。尽管目前没有对规模型兔场有一明确的定义,根据谷子林(2010)以基础母兔为单位的划分方法,将不同规模的兔场分别称为散户规模(≤100)、大户规模(100~500)、中型规模(500~1000)、大型规模(1 000~10 000)和超大型规模(≥10 000)。户和型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家庭副业型,几乎不雇佣劳动力;后者为专业型,企业行为,雇佣一定的劳动力或全部雇佣劳动力,按照企业运作。

  由于地区特点不同,养殖规模相差悬殊。目前尚无一定准确的不同规模兔场的数字。总体印象,他们各自的比例大体为:散户规模25%、大户规模40%、中型规模25%、大型规模≤10%和超大型规模≤0.1%。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兔业规模结构以散户、大户为主体,以中型规模为基础,以大型规模为主力,以超大型规模为引导的群雄割据态势。

  从兔养殖的品种结构来看,肉兔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是獭兔。根据兔产业技术体系2012年的调研(内部资料),兔出栏量中,肉兔、獭兔和毛兔分别占73.3%、26.5%和0.19%。年末存栏数量(%)中肉兔、獭兔和毛兔分别占63.27%、28.31%、8.4%。2013-2016年略有变化,即肉兔所占比例更高一些,獭兔和毛兔有一定的下降。

  从区域结构来看,肉兔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山东和河南等地规模也相当不小;獭兔则主要在山东、河北、河南和山西等中部和北部区域;而毛兔主要在山东、浙江、江苏、河南和四川等。

  中国家兔科学研究以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企业为辅。由于过去的研究经费少而不稳,科技队伍动荡频繁。但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科研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农业部先后启动行业科技专项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家兔科研纳如国家计划。尤其是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设立了19个岗位科学家和15个科学试验站,即34个专职的国家级科研和开发团队,还有数量更多的地方和企业的研究开发团队,据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千余人。科研队伍规模空前。

  兔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在以往的兔产业中,产中发展超前,产前和产后滞后,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或产业链衔接不良,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兔业科技的进步,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其他大型企业的积极参与,以请到康大集团、四川哈哥集团、重庆阿兴记集团和济南阳光兔业等为代表的一批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长壮大,为中国兔业的发展电信了良好基础。

  培育品种12个:中系安哥拉兔、浙系长毛兔、皖系长毛兔、苏系长毛兔、西平长毛兔、吉戎兔、哈尔滨大白兔、塞北兔、豫丰黄兔、康大1号肉兔、康大2号肉兔、康大3号肉兔

  引入品种13个:德系安哥拉兔、法系安哥拉兔、青紫蓝兔、比利时兔、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力克斯兔、德国花巨兔、日本大耳白兔、伊拉肉兔配套系、伊普吕肉兔配套系、齐卡肉兔配套系、伊高乐肉兔配套系。

  此外,彩色獭兔(海狸色和青紫兰色)选育取得较大进展;绒毛型毛兔选育如火如荼;地方肉兔品种选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家兔SNP辅助选择育种新方法取得新进展,并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

  家兔的饲料和营养研究起步较晚。体现在:第一,颗粒饲料应用较晚,大规模应用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期;第二,没有统一的饲养标准,多借用美国NRC、法国和德国的相关标准;第三,没有家兔饲料营养价值表。多借用猪的营养参数。

  近年来,在农业部行业科技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持下,多个科学家在家兔饲料和饲养标准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山东农业大学李福昌教授制定了山东省肉兔地方标准;河北农业大学谷子林教授和山西省农科院任克良研究员分别制定了獭兔营养推荐标准。农业部委托河北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分别制定中国獭兔饲养标准和中国肉兔饲养标准,今年年底即将完成起草工作。

  在饲料营养价值评价方面,以河北农业大学牵头,山东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四川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和山东农科院的岗位科学家,经过十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家兔饲料营养价值的评价。包括400种饲料样品的常规营养,以及150多种常用饲料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氨基酸含量。中国家兔饲料营养价值表呼之欲出。

  家兔饲料工业发展迅速。上世纪末几乎没有专门生产家兔颗粒饲料的企业,而近15年以来,大量的饲料企业转向家兔颗粒饲料的生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生产家兔饲料的企业达到300余家,遍布大江南北,使用颗粒饲料的兔群体占到总饲养量95%以上。

  以传统养兔方式起步的中国兔业,近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参照肉鸡养殖模式,借鉴欧洲肉兔养殖的先进技术,结合中国国情,工厂化养兔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兴起。以人工授精技术为核心纽带的49天和42天繁殖模式,在大中型兔场逐渐采用。劳动效率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一般肉兔场一只母兔年出栏商品兔在45只左右,高水平兔场在50只以上。70天出栏体重2.25~2.5kg。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兔业在家兔及并的控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先,重大疫病均研发出相应的疫苗;其次,体内外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第三,过去频发的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通过环境调控、饲料调控和微生态调控等,发病率明显降低。此外,在主要病原菌(如:波氏杆菌、毛癣菌)快速诊断技术、家兔球虫疫苗的研发等,均获得重大进展或突破。

  以往中国的兔产品加工滞后,多以初级产品面世,影响增值增效,也阻碍了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在兔产品加工方面有较大的进展。众多企业的一系列兔肉制品面世,兔毛深加工系列设备创新和系列兔毛制品生产,兔皮无甲醛、无六价铬鞣制技术的突破等,为延长产业链作出贡献。

  中国兔业之所以在近20年来取得快速发展,得益于老一代兔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得益于兔业同仁的艰苦奋斗,更得益于近年来的科技投入。特别是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组成国家级研发团队,连续数年稳定支持,使近百名兔业科技工作者不为科研经费而忙碌围绕中国兔产业的瓶颈问题,一心一意搞科研,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近十年的科技投入,是中国历史上在兔科研方面投入的数倍。

  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于2002年10月25日成立。其以服务、协调、咨询、维护会员和行业的合法权益,推动行业自律,促进我国兔业健康发展为宗旨,开展行业协调及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企业及产品的展览展示、技术及业务培训、产品推荐及质量认证、信息交流与咨询服务等。尤其是每年一届的兔业发展大会和兔肉节活动,为产业搭建平台,对于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近些年中国兔业发展之快,重大标志在于龙头企业的崛起与带动。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姻,提高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了原料生产;企业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推动兔业产业化进程。

  中国兔业近年的快速进步,与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密不可分。尤其是先后从欧洲引进齐卡、艾戈、依普吕、伊拉、伊高乐等肉兔配套系,以及相应的技术;世界家兔科学大会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之路,使中国兔业与世界兔业拉近了距离。

  在中国畜牧产业中,家兔是非常小的畜种,不仅仅是由于其个体小,主要是其产值所占畜牧总产值的比重太轻,仅1%左右。因此,在产业发展中难以与猪、鸡、奶牛那样,获得优先支持地位。但是,中国兔业,历来与扶贫联系在一起。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家兔是优先发展畜种,得到政府的多方支持。

  中国家兔产业发展极不稳定,市场波动频繁,价格起伏不定。素有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之说。市场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异常波动必然对产业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是中国家兔产业走向成熟所必经的历史阶段,也反应出我们调控能力的欠缺。市场的脆弱性,真实反应出生产的盲目性、加工的滞后性、消费引导的不利性。

  中国兔业在近二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整体来说,与发达的欧洲多国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个差距是多方面的,包括理念、研究水平、技术层次。尤其是在育种、设施设备、环控能力等方面。集中体现在生产效率上。尽管中国少数养殖企业的生产水平接近欧洲发达国家,但众多的中小养兔企业差距的弥补尚需时日。

  中国兔业起步较晚,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低。很多方面尚无标准。生产中反映出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低,环境控制能力较差,饲料的营养低及安全系数不高,品种的良种化程度低,防疫程序化和监管制度化程度低等,严重制约了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近年来国家农业部逐渐重视标准化建设,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尽管中国兔肉、兔皮和兔毛加工取得较大进步,但加工的深度和广泛度尚显不足,迎合广大民众日常消费的产品明显不足,与产业发展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

  中国兔肉产量年达到80多104t,人均达到600多g,但消费量相差悬殊,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的部分人群(并非全部),如四川、重庆、福建和广东。实际上真正习惯消费兔肉的人群占中国总人口不足10%。尽管中国兔业协会以及广大兔业科技工作者多年来的奔走相告,广泛宣传,人们接受兔肉的速度非常缓慢。一方面说明传统消费习惯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还没有提供给不同人群适销对路的产品,以及我们的推广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欠缺。

  规模化、工厂化养兔是世界兔业的发展趋势,同样也是中国兔业发展的必然。规模化是相对的,就目前中国的养兔企业规模与20年前比较,已经是规模化了。根据中国国情和每个地区和企业的特点,规模化并非千篇一律。但总体来看,未来以基础母乳500~1500只为主体,多种规模化共存。规模化并非简单数量的扩大,同时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和现代设备的配套,即工厂化、集约化养兔。但是,由于中国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经营形式、不同规模的兔场将长期存在。

  中国兔业在南部和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发展较快,成为中国兔业先进的代表区域,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养殖技术,品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