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畜”势勃发促振兴 ——陇南市文县发展畜牧养殖闯出

2025-01-10 05:41:30 | 作者:b体育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今年以来,文县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抓谋划、破难题、扩规模、促增收,大力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形成一定规模效应,为老百姓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明确目标,把畜牧养殖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攻坚重点,在山地特色农业开展“四提行动”,科学确定养殖引培提升行动“51511”发展思路,即:利用3年时间,全县新增肉牛饲养量5000头、肉羊饲养量1万只、生猪饲养量5万头、鸡饲养量10万只、中蜂1.2万群。

  理清思路,以牛、羊、猪、鸡、蜂、兔六大产业为重点,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全力打造良种繁育、畜禽养殖、饲草料加工、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推动畜牧业扩量、提质、增效,提升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的比重。

  优化布局,调整优化全县畜牧产业布局,桥头、石鸡坝、尚德丹堡片带重点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猪场,兼顾肉牛、肉羊等草食畜发展;沿川河谷区林缘、果园及草山草坡地带发展生态放养鸡产业;铁楼、范坝、天池、中寨等蜜源植物集中区域重点发展中蜂养殖。同时,在养殖基础和资源条件好的区域,加大肉兔等特种养殖,建立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

  文县着力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五个一”工作责任制,通过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调度,着力破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困难问题。

  破解选址难题。针对文县实际和地理特点,通过专班选址、盘活资源、改造扩建等措施,着力解决选址难问题。破解销售难题。通过邀请国内知名畜牧业集团考察洽谈,支持合作社、企业投资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承接集团订单,协商完善“三定”模式、“代养”模式,有效解决仔猪投入难、市场销售难的问题。破解资金难题。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带动社会资金投资的方式,落地建设1.2万头生猪养殖基地1个,5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7个,10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7个,改造扩建1000头以上商品猪养殖场11个。

  创新发展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引进4000吨鲟鱼养殖及鱼子酱加工、4万头生猪养殖、700头肉牛养殖等养殖项目落地建设;通过平台代建,轻资产租赁模式,推动新关2万头规模养殖场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通过入股合作,扶持养殖企业发展;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新建和改扩建中小规模养殖场23个;通过抱团发展,将散而小、标准低的合作社建成联合社,有力推动了区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规模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统一标准体系、统一运营管理、统一上市销售,实现小群体大规模扩张。以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为重点,突出项目支持,引导中小养殖场户推进规模化经营。去年以来新增肉牛饲养量780头、肉羊饲养量5400只、生猪饲养量2.6万头、鸡饲养量7.8万只、中蜂4200群。

  建立联农带农。通过“畜牧+”拓展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养殖企业和大户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走出了一条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路子。带动57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群众直接或间接从事畜牧养殖,户均增收达到2100元。

  加强技术培训。发挥技术服务力量优势,从养殖技术入手,按照“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方式,重点对适度规模养殖户开展现场培训,提高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

  推动绿色发展。指导养殖场建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结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提高现代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型养殖企业推广生产有机肥、沼气工程,与第三方粪污处理机构建立有机结合体的模式,提高区域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规模养殖场利用自有田地、流转土地等建立稳定的粪肥供应关系,实现粪污就地就近消纳;规模以下养殖场采用堆肥处理等措施实现粪便污水综合利用;散养户推广堆沤发酵池生产农家有机肥模式。(本报记者:许成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